一大早聽到高雄出現粉紅椋鳥,興沖沖的往高雄跑,到達高雄的時間不到中午十二點,可是啊,現場居然一個鳥友也沒有。在現場比對了半天,確定沒跑錯位置,只是完全沒有鳥的蹤影。時間慢慢的過,到了兩點左右終於有其他的鳥友出現,而且人數慢慢增加。雖說如此,一直到下午五點半還是沒有鳥蹤,只好抱了一隻大大的烏龜回家。原以為大概已經離境了,沒想到隔天,仍然有鳥的訊息,而且慢慢的知道了"它"偏好一大早出現。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白喉林鶯 @ 高雄旗津
靜靜等待的 2019 年秋過境,終於在 10 月份開始慢慢的熱絡了起來。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我未能拍到琉球歌鴝雄成鳥以及黑眉柳鶯(苦惱、扼腕狀),還好我及時把握了白喉林鶯。據說我拍完的隔天,它就不見蛋了。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燕隼 @ 墾丁、馬祖列島
2019 年南下墾丁拍回頭鷹,雖然說這是我第一次接受回頭鷹的洗禮,但是我真正的目標並不是赤腹鷹的回頭鷹,而是其他我還沒拍過的過境猛禽。當天我大概是早上六點就定位,我以為我已經夠早的了,沒想到一到現場已經有超過 20 位以上的鳥友已經完成定位,包含偽裝帳都搭好了。拍到了九點多,或許是當天赤腹鷹很捧場,至少站在那神奇的樹枝超過十次以上,大概有一半的鳥友撤了。一下子撤了那麼多人,現場一遍浮躁而彼此聊起天來。我因為是一個人去,就默默的繼續守著那山谷的方向,突然又是一隻從山谷後方由低而高快速飛掠過去,我不但來得及按了兩下快門,還清楚看到像是遊隼,但是帶著縱紋的猛禽,我有八成把握是燕隼。回家在電腦上一看,就是它。
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藍臉鰹鳥 @ 北方三島
2019 年第一次去北方三島時,最期待的海鳥就是藍臉鰹鳥。我的運氣也不差,去程出現一隻,回程出現五隻以上的一群,而且是從船邊飛過距離不算遠,只可惜拍起來是糊的。之後幾年每次出海拍海鳥,藍臉鰹鳥一直都是我的目標鳥種之一。
大水薙 @ 北方三島、龜山島海域
2019 年八月底從北方三島回到基隆漁港的時候,心裡就有些鬱卒,因為我知道這次好不容易出海拍海鳥,但是除了白腹鰹鳥之外,其他都是糊的,那時就在想到底要不要算是"紀錄到新鳥種"?後來仔細看了一下大水薙的照片,雖然糊,但是特徵還勉強可以辨識,所以才有這篇文章的第一版。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黑叉尾海燕 @ 北方三島、南澳外海
第一次紀錄到黑叉尾海燕是我第一次搭船拍海鳥,那時候是參加北方三島的參觀團。當天在船漸漸離開基隆嶼之後,在海面上就常常看到黑色的、小小隻的、飛行速度蠻快的海鳥。由於帶的設備不對,只是勉強的記錄到兩張背影。之後幾年,搭船出海拍海鳥的次數漸增,但是似乎都沒能再次拍到它。
2019年12月14日 星期六
[紀錄] 躁鵑的托卵寄生
托卵寄生是我很想記錄的情景,一則是因為這種行為跟一般鳥類的繁殖與育雛的活動大異其趣,一則是因為我腦海中浮現的都是小小的親鳥(如鷦鶯、白耳畫眉之類的)餵食大大的雛鳥(如中杜鵑、鷹鵑之類的)。2018 年拉拉山有白耳畫眉餵食鷹鵑的情形,沒來得及去就結束了;2019 年有鷦鶯餵食中杜鵑的情形,不想去。還好,2019 年還有台灣藍鵲餵食躁鵑的戲碼,我終於跟上了。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黑嘴端鳳頭燕鷗 @ 馬祖列島
說起黑嘴端鳳頭燕鷗,就不得不提一下它經常被用來價值定位的名稱 -- 神話之鳥。我想所有鳥人只要聽到這神奇的名稱,應該都會特別注意的。我特意查了一下"神話之鳥"這名稱的由來,有一說是自從它在 1863 年被人類命名以來,對於它的觀察與紀錄少之又少,甚至有些說曾經有一百多年沒有人記錄到它,而被認為這個物種已經滅絕。在 1999 年,它在馬祖列島被發現之後,被馬祖列為縣鳥而極力保護。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白眉燕鷗 @ 馬祖列島、宜蘭南澳
去馬祖完之前,就知道白眉燕鷗在馬祖列島的數量不少,只是很奇怪的是,我在台灣還沒看過它們。根據圖鑑上的說法,除了馬祖,其主要的繁殖地在澎湖以及北方三島(2019 年暑假去北方三島時,確實有觀察到,只是距離都蠻遠的),而其中以澎湖的數量最多。
紅燕鷗 @ 馬祖列島、高雄旗津
2019 年 7 月去了一趟馬祖,這已經今年第二次踏上馬祖的土地,只是這次主要是陪老婆去玩,順便拍鳥。在拍鳥的過程中,由於船不斷地上、下晃,只好亂掃一通。晚上回到住宿的地方一看,居然有一隻看不清楚的紅燕鷗,但是因為是停棲版,可以看出尾羽比翼尖常很多。
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
鵪鶉 @ 台北南港
拍鳥拍了好幾年,很難得出遠門拍鳥,而且是在拍到目標鳥的情形下,成就感卻是低的可以。現在想想原因,應該是原以為的"目標"卻不是"目標"的狀況下發生的。2019 年 7 月突然聽說台北出現了日本鵪鶉,心想這可是剛拍鳥時聽到卻沒拍到的鳥,隔天一大早就出發,只是出發前覺得出現的時間以及地點都怪怪的。到了現場,鳥友也在討論這個疑問,隨著時間慢慢推進,才發現原來是一位大姊想賺錢,把自己不想繼續飼養的日本鵪鶉放到公園來,沒想到卻引來我們這些鳥人眷顧。
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爪哇池鷺 @ 屏東海豐濕地
紀錄過(中國)池鷺之後,自然而然的就會注意到爪哇池鷺。以前也曾經 google 過爪哇池鷺的紀錄,只記得很久遠的以前在桃園大園出現過;既然出現的次數這麼稀少,自然就不抱有任何希望,沒想到 2019 年 6 月居然在屏東出現了它的蹤跡。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紀錄] 大冠鷲育雛 (未完成的使命)
拍鳥幾年下來,陸陸續續記錄了鳳頭蒼鷹、松雀鷹、以及林鵰的育雛過程。當然難度越高的,像是林鵰,育雛的紀錄自然就越簡單,因為拍不到;但是鳳頭蒼鷹就相對完整,因為在市區內就常常可以觀察到。
這次紀錄的大冠鷲,google 了之後才發現過去育雛的紀錄不少,而且大冠鷲習慣於在接近民房或者道路的樹上育雛,這跟我這次觀察的這一巢完全吻合。當初知道它的巢位這麼接近道路,還大驚小怪一番,原來只是我的經驗不足罷了。大冠鷲還有個特別的地方,每一巢只會下一個蛋,這也跟我觀察的這一巢吻合。雖然根據 google 的資料顯示,大冠鷲的育雛成功率極高,只可惜我觀察的這一巢在我觀察大約五十天後,據說雛(或稱幼?)鳥是當天早上吃了一些食物之後,掉下樹後死亡。看起來想要完整的紀錄,以後還要補考。
知道大冠鷲育雛的時候,我比較忙而無法去觀察,據說一開始雛鳥是全身白色、毛茸茸的。我是大約在十天之後才去的,原因是我只花了一個早上到桃園拍美洲黃足鷸就沒事做了,於是開始了大冠鷲育雛的紀錄。
05/22
由於是第一天到,東找西找一直找不到滿意的拍攝角度。而且當天親鳥只餵食雛鳥一次,餵食過程中什麼也沒看清楚,只知道雛鳥已經不再是白白的一團,而且已經試圖站立。
這次紀錄的大冠鷲,google 了之後才發現過去育雛的紀錄不少,而且大冠鷲習慣於在接近民房或者道路的樹上育雛,這跟我這次觀察的這一巢完全吻合。當初知道它的巢位這麼接近道路,還大驚小怪一番,原來只是我的經驗不足罷了。大冠鷲還有個特別的地方,每一巢只會下一個蛋,這也跟我觀察的這一巢吻合。雖然根據 google 的資料顯示,大冠鷲的育雛成功率極高,只可惜我觀察的這一巢在我觀察大約五十天後,據說雛(或稱幼?)鳥是當天早上吃了一些食物之後,掉下樹後死亡。看起來想要完整的紀錄,以後還要補考。
知道大冠鷲育雛的時候,我比較忙而無法去觀察,據說一開始雛鳥是全身白色、毛茸茸的。我是大約在十天之後才去的,原因是我只花了一個早上到桃園拍美洲黃足鷸就沒事做了,於是開始了大冠鷲育雛的紀錄。
05/22
由於是第一天到,東找西找一直找不到滿意的拍攝角度。而且當天親鳥只餵食雛鳥一次,餵食過程中什麼也沒看清楚,只知道雛鳥已經不再是白白的一團,而且已經試圖站立。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美洲黃足鷸 @ 桃園大園
閱讀黃足鷸圖鑑資料的時候,很難不注意到在它的隔壁就有一隻迷鳥等級的美洲黃足鷸;而我早在 2014 年拍完黃足鷸之後,就注意到它的存在。雖然想拍,但是卻苦無機會;這情形一直到了 2017 年才開始有些好轉。第一次知道它的鳥訊就是在 2017 年,只可惜知道鳥訊的第二天它就不見了。2018 年,一知道消息,當天下午就趕了過去,只是當天下午才到的鳥友全部都槓龜。或許大家的經驗值越來越好,可能是它被發現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衝過去了;一到定點,已經有大約七、八位鳥友開拍了,其中還有一、兩位是 2018 年一起槓龜的鳥友。
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短尾賊鷗 @ 屏東大鵬灣
2019 年四月第一次到東引拍鳥,收穫還算差強人意。在回台灣的船上,雖然遠遠的第一次記錄到普通燕鷗和烏領燕鷗,但是最可惜的卻是守在另一邊船舷的鳥友拍到中賊鷗,有時候真的不能不像幸運之神低頭啊。神奇的是,當天回到基隆港時,有鳥友熱心的說:大鵬灣出現XX賊鷗。由於當天船班 delay 蠻久的,而且在東引幾天鳥兒拍下來,身體也有點吃不消,心想大概還是無緣吧。沒想到經過兩、三天的休息之後,賊鷗還在,這大概就是老婆大人常說的,有緣吧。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烏領燕鷗 @ 馬祖列島
第一次紀錄到烏領燕鷗是在東引回台灣的台馬之星上,只是它們飛的極遠,且有些逆光,效果極差。本想還是貼一下當作紀錄,沒想到暑假再去馬祖拍神話之鳥,居然拍到了稍微清楚的照片,於是就把順序調整一下,先把馬祖拍的烏領燕鷗貼上來。
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燕鷗 @ 東引列島、台東沿海、彰化福寶濕地
在東引島上,由於濃霧的關係,浪費了兩天的時間。就在要回台灣的那天,天氣變得晴朗,只可惜出發前的半天也沒有好鳥運,只好在回程的船上看看能不能碰到好運氣。沒想到當天只遠遠的紀錄兩種燕鷗,其中一種就是"普通"燕鷗。所謂的遠遠的紀錄,那個拍攝距離可是超過 150 米;由於拍的不清楚,燕鷗就一直是我的補考目標之一。
2019年10月6日 星期日
黑頭翡翠 @ 馬祖列島
在台灣最容易看到的翠鳥科飛羽應該是翠鳥,而在台灣不容易、但是在金門卻相對容易看到的翠鳥科飛羽是斑翡翠以及蒼翡翠。另外,稀有甚至是迷鳥等級的翠鳥科飛羽則有赤翡翠和白領翡翠,這些很幸運的我都記錄過了。目前在圖鑑上,我還沒紀錄過的就只剩三趾翡翠和黑頭翡翠,而其中黑頭翡翠,從過去蒐集到的資料顯示,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我應該不是在鰲鼓溼地,就是在馬祖列島可以達標。
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叉尾雨燕 @ 馬祖列島
抵達東引島的第一天,拍完了白眉鶲以及灰叢鴝之後,我在各個知名的鳥點就找不到新鮮的鳥種了。百般無奈之下,出發前就知道有幾隻叉尾雨燕在島上活動,於是決定前往探訪一下。在數十隻燕子在空中盤旋的情形下,由於之前有拍過小雨燕的經驗,我非常勉強的找到有可能是叉尾雨燕。拍完之後,我是晚上看著電腦螢幕看才確定的。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2019年9月9日 星期一
白眉鶲 @ 馬祖列島
雖然晚上在船上沒睡好,但是一踏上東引島就興沖沖的跟著鳥友跑第一個鳥點 -- 回收場;只可惜等了好一陣子之後,沒有消息,於是決定轉換鳥點。騎著車在路上看到一些鳥友在蹲點,於是湊過去拍,原來是在等白眉鶲。還記得出發前曾經有它的鳥訊,只是之後據說已經離開了,沒想到這一隻白眉鶲是我們到達的前一天下午才到的新鮮貨。
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黃頭扇尾鶯 @ 金山濕地、梧棲漁港
2015 年一月初在金山濕地拍完小白鶴之後,遠遠看到有一小群鳥友不知道在拍攝什麼東西,舉起鏡頭對焦,發現是沒拍過的飛羽,回家查證之後發現是黃頭扇尾鶯非繁殖羽。雖然高興,但是黃頭扇尾鶯繁殖羽的雄鳥才是我非常想拍的飛羽之一。這個願望一直到了 2016 年的 5 月才實現,真的是非常的漂亮。
2019年7月20日 星期六
白頭鶴 @ 屏東車城
在台灣,鶴科的飛羽都被歸類為迷鳥,而且由於棲地喪失的原因,有不少種鶴科飛羽都是屬於易危以上的鳥種;例如,2015 年初記錄的白鶴以及同年年底紀錄的丹頂鶴。在台灣有紀錄的幾種鶴科飛羽,其中以白頭鶴被記錄的次數最多,當初整理白鶴以及丹頂鶴的資料時,心裡便想應該有機會可以記錄到吧,這個願望在 2019 年成真。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火冠戴菊 @ 阿里山、大雪山、合歡山
第一次拍到火冠戴菊是 2014 年去阿里山玩的時候,只是拍到的時候,我還以為是青背山雀,後來整理照片時才發現是火冠戴菊。由於火冠戴菊眼睛的四周有明顯的黑圈圈,像極了熊貓,於是興起想拍好它的念頭。後來聽說每年的 3/4 月是它的最佳觀賞時機,於是趁著 2015 年 3 月特地走了一趟大雪山。
2019年7月2日 星期二
歐亞雲雀 @ 台中清水、田寮洋
自從 2017 年之後,我就把歐亞雲雀列為年度的目標鳥種。由於聽說它在田寮洋常常有度冬的族群,我想要達標應該不至於太困難吧。可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可能是每次到田寮洋都有其他的目標鳥要找,可能是要把它辨識出來也是一大挑戰吧,結果遲遲未能入袋。2019 年桃園出現了跳鴴之後,有鳥友發現也有歐亞雲雀,於是北上桃園試圖一網打盡。沒想到拍完了之後,回到家仔細一看,覺得好像一些特徵都有點像、又有一點不像。除了開始做更多的功課之外,也把過去拍過的小雲雀來出來比對;沒想到,我居然找到了嘴比較細小的歐亞雲雀,而且在 2017年就拍到了,真是大驚喜。
2019年6月30日 星期日
稻田鷚 @ 屏東墾丁
[更新:根據 2020 年鳥類名錄,將更名東方田鷚為稻田鷚。]
對於一些外型比較難以辨識的飛羽,我習慣性會在出發前先做一點功課,以便於到達現場之後,可以比較容易的掌握。這一篇要介紹的飛羽,我事先做功課的時間,大概破了我個人紀錄,一則是鳥訊出現的時間蠻早的,只是無法確認,二則是時間多,又難確認,我怕到了現場,沒拍到目標鳥,反而拍了一堆的大花鷚回家,所以東翻西翻的找資料。
對於一些外型比較難以辨識的飛羽,我習慣性會在出發前先做一點功課,以便於到達現場之後,可以比較容易的掌握。這一篇要介紹的飛羽,我事先做功課的時間,大概破了我個人紀錄,一則是鳥訊出現的時間蠻早的,只是無法確認,二則是時間多,又難確認,我怕到了現場,沒拍到目標鳥,反而拍了一堆的大花鷚回家,所以東翻西翻的找資料。
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
白秋沙 @ 桃園碑塘
印象中第一次聽說白秋沙這種飛羽,大概是在兩年前,出現的地點是大鵬灣;由於拍攝距離極遠,所以沒有動力衝。2019 年初,聽朋友說桃園來了一隻白秋沙,要拍要快。雖然拍攝距離還是很遠,但是那段時間沒什麼新鮮飛羽可拍,於是接到電話後立馬出發。
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紅頂紅蠟嘴雀 @ 高雄左營
2019 年初的農曆年,我從在高雄停留的幾天當中抽出一個早上特意去了一趟左營,目標鳥就是紅頂紅蠟嘴雀。其實這隻顏色鮮豔的飛羽,已經出現了一個月以上了,由於是逸出鳥,所以我並沒有很大的動力專程為它南下,趁著過年回家,順手就把它入袋了。
2019年5月7日 星期二
巴鴨 @ 田寮洋
當天去田寮洋的目的其實不是巴鴨的,而是去金門也沒拍到的黑鸛。只可惜等了一個早上也沒看到黑鸛的身影,想想就去田寮洋碰碰運氣,印象中過去幾年都有它躲躲藏藏的身影。果然一個下午下來,它就在跟我比耐性以及它躲我找的戲碼。
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小白額雁 @ 雲林麥寮、台南白河
整理白額雁的時候,很難不注意跟它長的很類似的小白額雁,而且幾年的拍鳥經驗告訴我,小白額雁出現的機率比白額雁小上許多。自然而然,2018 年年底出現小白額雁的訊息,當然一定要去朝聖。跟之前再在麥寮出現的大紅鶴一樣,它的身份也蠻奇特的,據說它是 2017 年受傷被救護下來之後,到麥寮野放的。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鴻雁 @ 桃園大園
為了琉球歌鴝和白喉磯鶇這兩大迷鳥,我在短短四天之內跑了兩趟野柳,路程超過 1000 公里,本想應該可以好好的修養一陣子了,沒想到要回台中之前在野柳的停車場就看到鴻雁出現的消息。只是那時候已經是下午四點半了,跑到桃園也太晚了,只好決定第二天再跑桃園。
2019年2月17日 星期日
琉球歌鴝 @ 野柳
野柳在連續沉寂了幾個過境期之後,在 2018 年的秋過境再次展現它鋒芒萬丈的姿態。事情大概是在國慶日之前的幾天,有鳥友發現號稱為"大橘子"的琉球歌鴝;而且一開始發現的時候,由於那段時間的氣候很差,所以拍出來的照片好像是雄成鳥,當然後來證實了出現的並不是雄成鳥。就算不是雄成鳥,但它仍然是我夢寐以求的鳥種;如果不是因為琉球的汽車是右駕,我可能幾年前就為了它專程去一趟琉球了(琉球歌鴝在沖繩的是沖繩亞種,屬於留鳥)。知道了鳥訊,為了它,就算隔天是國慶日,我還是一路直奔野柳。
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白喉磯鶇 @ 野柳
由於連續好幾個過境期,野柳沒有太多的驚喜,因此它過去的光輝,似乎有些失色,細算一下我也好久沒有踏上所謂的"好漢坡"。到了 2018 年的秋過境,這個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先是有稀有的白眉地鶇,然後是迷鳥級的琉球歌鴝,最後就是結尾的,也是迷鳥級的白喉磯鶇。
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烏鶲 @ 野柳
雙十國慶出門拍鳥,目標鳥是 2018 年秋過境引起南北鳥友暴動的極稀有鳥種;也是因為如此,到了拍鳥現場我第一次碰到了非常特殊的狀況:鳥出現了,我卻只能聽聽快門聲,因為我連看也看不到。萬般無奈,只好先到另一個地方,看看有沒有特殊鳥。到了地方,除了我沒有其他鳥友,耐著性子等一下;印象中似乎現場有陣風吹過之後,來了不少鳥在跳動。第一個引起我注意的就是這篇的主角(第二個就是透空的灰卷尾),只是嘴基太黃太寬,讓我一開始沒有把握,然後隨著其他特徵越來越清晰,心裡就認定了它是烏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