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4日 星期六

小鸊鷉 @ 幾乎遍佈台灣的池塘與溼地

在鰲鼓溼地,陪伴著白冠雞和紅冠水雞出現的就是不時會鑽進水裡獵捕食物的小鸊鷉。記得第一次記錄到小鸊鷉是 2013 年到西南交大參加研討會時,那時剛接觸攝影,帶著旅遊鏡在會場前的湖中拍到的。回家用電腦放大一看,發現除了成鳥坐在巢中之外,巢外還有隻幼鳥。那時候也做了一些功課,知道幼鳥會坐在成鳥的身上,心裡就很想把那樣的畫面記錄下來。


小鸊鷉(發音為僻梯)身長約 25-30 公分,常見於水草或者蘆竹茂密的湖泊。跟其他鸊鷉科比較,最明顯的差異是虹膜是黃色。



雖然在肉粽角也曾經記錄過雨絲版的成鳥與幼鳥,但是背景顏色就不是很優。



我曾經在鰲鼓溼地數次記錄到的小鸊鷉,有各種的毛色,前幾張有著艷麗外表的是繁殖羽,而非繁殖羽就只是一般的褐色。根據圖鑑的說明,下一張照片是成鳥非繁殖羽(或者轉換中)。



還有更淡色的小鸊鷉,上頸部完全看不到紅色的,大概是完全的非繁殖羽。



這幾年來看到、拍到小小鸊鷉的機會不少,但是水色背景優,又有親子互動的機會卻不多,聽說桃園有,特別跑了一趟。



有綠色水背景的都是在桃園拍的,觀察中發現大部分時間幼鳥都躲在成鳥的翅膀內,偶而才露出頭。



幼鳥偶而也會不安分的從成鳥翅膀內爬出來,然後陪游一小段,然後又急急忙忙爬進成鳥的翅膀內。



揹著幼鳥的成鳥,似乎也不是那麼有愛心。有時候似乎認為是該交接了,它會催一下另一半。



交接的狀況,大概就是成鳥會計算適當的距離,利用技巧讓幼鳥離開,並讓幼鳥去找另一隻成鳥,非常有趣。(感覺上是把小孩甩開)



回來交接的成鳥,一般都會帶回食物。(看到的幾乎都是帶回小蝦)



幼鳥接食物,在觀察的當天幾乎都不是一次就可以從成鳥口中咬到。經常會掉到水面,再由成鳥咬起來,再餵一次。



幼鳥吃東西的速度,跟其他觀察過的飛羽比較起來,似乎也比較慢。



其中一次餵食,幼鳥就直接在成鳥的背上接食物。



從照片中可以看出,幼鳥吃一隻蝦子,嘴巴必須張的老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