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

白尾海鵰 @ 新北新店、鰲鼓溼地

拍鳥以來,每隔一陣子都會傳來鳥友在太平山發現白尾海鵰的消息。若以白尾海鵰去搜尋,不難發現不少鳥友以"台灣第一奇鳥"來稱呼它。其原因不外乎:它的生長環境屬於冰天雪地的北方國度(例如日本),為什麼會跑到台灣來?它首次被發現是 2002 年的 1 月,發現地點是太平山,之後陸陸續續仍然有鳥友觀察到,甚至夏天也有人觀察到;之後在 2008 年也有鳥友發現它在新店出現。但是沒人確定兩地發現的是同一個個體,也沒人確定它是長期滯留,還是每年都會造訪。


收集了這麼多資料,當然我也想找個時間去太平山看看它的英姿。沒想到 2018 年 1 月,聽說它還算穩定的在新店出現,而且我還特意的利用 Google maps 去測量兩岸的距離,運氣好的話,最短的距離大約 240 公尺(據說這比太平山的拍攝距離近很多)。



我想了一下,如果它飛行的話,甚至有機會接近或者短於 200 公尺,這可是機會難得啊。看了一下氣象預測,結果天氣好的日子跟我必須北上的另一個日子只差一天,而且我需要北上的日子,那天天氣不好。考慮再三,決定北上辦事的日子才去拍;拍的不滿意,在選一天北上好了。



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到達新店的時候,天氣如預期的不怎麼樣,時雨時霧(應該是水氣吧),只是到達的時候,白尾海鵰已經"上班"了,而且那天早上來來去去,起飛、停棲、降落超過十次,身旁的鳥友直呼這是他來的十幾次中最精彩的一次。[特別註記一下:在下一張照片中,各位看官有沒有注意到,那條獵物還混然不知危機將至。]



拍到接近中午的時候,雨勢慢慢變大。算算時間,距離要辦事的時間還有一陣子,但是若想轉戰到烏來,時間又有點趕,怕來不及,所以最後決定續留曬雨。這場雨一下就是一個多小時,不少鳥友陸續離開。



最後雨終於停下來了,就在那短暫的空檔,它居然就直直的往我們的前方飛,並下水抓魚;等它飛離,現場鳥友交頭接耳興奮不已。我事後看了一下拍照的時間記錄,這次衝水抓魚前後大約 30 秒,但是這不到 30 秒的時間,哪種讓人腎上腺急速上升的感覺,一直到現在都還回味無窮。



白尾海鵰(White-tailed Eagle)身長約 75~98 公分,屬於稀有性的冬候鳥;其展翼的寬度為 199~228 公分,是目前台灣手繪圖鑑中最大的猛禽(2019 年底拍的禿鷲比它大上許多)。(比它略小的,是之前在金門記錄過的白肩雕)



其虹膜黃色,嘴粗大,臘膜與眼先黃色,腳也是黃色、足披羽;成鳥全身大致為暗褐色,頭、頸雜淡色縱紋,背及翼具淡色羽緣,甚顯斑駁,飛羽黑褐色,尾羽白色呈楔形。



飛行時,全身暗褐色,頭以及頸較白,翼甚寬長,指叉七枚、甚長,白色短尾羽。我曾經在某個辨識社團看過討論,尾羽上有黑斑,而且某個程度上可以視為"胎記"。



2019 年底去宜蘭拍鳥的路上,先繞進新店拍它。運氣還可以,當天在大約三個半小時的時間內,雖然沒有下水捕魚,但是有兩次飛越鳥友們所謂的"中線",總算把上次那種遠遠的飛行版取代掉。



在兩次的飛越中線,其中有一次是所謂的正面對決。它從對岸飛出來的時候,先是往水面的方向飛。在接近水面之前,開始爬升。(這一段沒拍好)



於是就先有了上一張的平視角正面對決;然後,它尾羽下壓、身體往上抬,慢慢的飛高。這兩張正面對決的照片,不知道客官們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感覺:真是"呆萌"。下一張甚至像小孩子很委屈的表示:為什麼要搶我的糖吃?



美背版



就像之前說的,停棲時大多在 250 米外,雨又是時停時下;刻意找了兩張,在同一個地點,下雨前和下雨後的比對模樣,很有趣。



似乎大型猛禽比較容易受到體型較小的猛禽騷擾,就像禿鷲受到黑鳶的騷擾一般。


雖然當天超過十次的起飛與降落,但是似乎不容易拍好。找出一組比較清楚的起飛。



也找了一組比較清楚的降落。說起來,降落拍的更差。



在新店拍過近乎完美的白尾海鵰之後,再去拍的動力瞬間降到了最底點,畢竟跑一趟蠻遠的,而且去了也不一定拍的更好,所以就沒再注意白尾海鵰的消息。沒想到,2019 年一月,居然在鰲鼓溼地出現了一隻白尾海鵰的未成鳥。


白尾海鵰的幼鳥全身暗褐色,滿布污白色羽緣及羽片(整體看起來就髒髒的),虹膜褐色,嘴灰黑色,臘膜及眼先污黃色,腹部淡色縱斑及雜斑,尾羽污白色,每根尾羽外緣及末端黑褐色。



這次會去鰲鼓拍白尾海鵰是因為去烏山頭水庫拍完山鶺鴒之後,還有大半天的時間,而且未成鳥還沒拍過就去碰碰運氣。沒想到我跟白尾海鵰的緣分真的不錯,等不到半個小時它就低空出現。回家後看了一下拍攝時間,在短短不到七分鐘的時候,拍的非常過癮,到現在想起那時候的情境,都還很 hig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