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環頸鴴 @ 桃園大園、嘉義布袋

相信許多鳥友都遇過類似的經驗:匆匆忙忙趕到了鳥點,已經有鳥友在討論剛剛拍的如何;然後一問,結果大都是剛剛離開。這一次去拍北環頸鴴,也是這樣的情形,只是因為剛剛拍完冠PT和黑頸PT,心情影響比較小,但是已經有了長期抗戰的準備。後來,又有另一位鳥友急忙趕到,只聽他跟其他鳥友說:他已經槓了X次,這次又 miss 掉了。


跟我以前拍鳥的習慣不同,這次去之前可是已經知道北環頸鴴不容易辨識出來,因此我也算是先做了一些功課才出發的。由於北環頸鴴的非繁殖羽跟小環頸鴴幼鳥以及東方環頸鴴很像,所以辨認上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困難。去之前就先把握了兩個原則:腳要橘黃色的(或者黃色)[老實說,我實在分不出來],不能有金眼眶(或者不能有明顯眼眶)。



嘿,說的容易,現場拍的時候,稍微遠的小環頸鴴幼鳥就很難辨識出來。在漫長的等待中,為了怕 miss 掉,真的拍了不少。等到它真正出場的時候,直覺就告訴我是它,因為可以感覺得出來,它比小環頸鴴大上一號。(這種"比較"級的用詞,真的要看過才會知道)



環頸鴴(Common Ringed Plover)身長約 18~20 公分,又稱北環頸鴴,屬於稀有的冬候鳥/過境鳥;由於它停留時間蠻長的,先以冬候鳥歸類。特徵包含虹膜黑色,嘴短小,前段黑色,後段橘黃色,眼上方白色,喉和頸環白色。非繁殖羽頭、臉、以及胸部黑色部分轉成褐色(或者說變淡),嘴基橘黃色變窄。



2020 年底,去台南拍灰伯勞的時候,順便去補考北環頸鴴。或許運氣不錯,或許拍過找起來容易許多,一下子就入袋了。前兩張是在嘉義拍的,而後兩張是桃園拍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