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8日 星期日

布氏葦鶯 @ 高雄衛武營

第一次注意到"布氏葦鶯"是在 2023 年底的時候,好像是有鳥友在 FB 上詢問他在田寮洋拍的一隻無法辨識的鳥。看到照片的時候,我就兩個反應:這隻鳥我以前應該沒見過;就算我見到了,我應該也就是直接以東方大葦鶯歸類了。沒想到才隔幾個月,居然在高雄的衛武營也出現了它的蹤跡。只可惜在那段時間有件事情把我絆住了,一直無法前往。雖然無法前去拍攝,但是在密切的注意下,還是有它的訊息斷斷續續的傳過來。終於到了接近三月底的時候,有次搭高鐵回高雄辦事,由於事情快要告一個段落,所以搭高鐵前,我就把我的大白放到行李中。


處理完事情,隔天一大早我就到了衛武營。到了鳥點,很神奇的一個人也沒有;由於布氏葦鶯真的很沒特色,我出發前聽了好幾次它的叫聲,可惜只掌握了"單音",多音節的還是沒把握。運氣不錯的,才等了一下下,真的聽到了那熟悉的單音,循著叫聲看過去,果然發現它在偏低的樹冠層活動,只可惜對不上焦。



雖然出發前就知道它喜歡在樹冠層活動(跟葦鶯的傳統印象大為不同),一整個早上在持續仰著頭拍,真的很酸,而且非常容易被樹枝遮到。因為脖子太酸了,我中間還曾放棄一陣子到衛武營去找其他鳥活動一下脖子。還好在第二次回到鳥點拍攝的時候,它有一次在不算高、而且算是不遮的樹枝上停留了超過八秒鐘的時間;由於拍到幾張還算滿意的照片,再加上脖子實在酸,我拍完就搭高鐵回台中了。(前三張都在那八秒鐘拍的,第三張很有葦鶯的Fu)



布氏葦鶯(Blyth's Reed-Warbler)身長約 13~14 公分,體型跟柳鶯差不多大小;我記得朋友還特意提醒我,不要拍到的極北柳鶯喔。在台灣的野鳥圖鑑上,Blyth 氏取名的鳥種,除了布氏葦鶯之外,只有布萊氏鷚,兩者皆是迷鳥,而我終於入袋了第一筆"布氏"命名的鳥種。



至於它的特徵,我就不抄書了。我把我當天去拍的外型原則大致說一下:整體羽色偏褐(算是褐色系的鳥羽)無翼帶、體型比柳鶯略大、以及嘴型超大。最後一個特徵是我說不太出來的感覺:尾下覆羽以及尾羽的比例非常長"不柳鶯";最後這一項特徵,或許需要專業的說明(我盡力了),我另外準備最後兩張照片,都是仰角看得時候比較準。



我也很好奇,它跑到樹冠層要做什麼?在拍到幾次模糊的影像之後,大概可以推測是在覓食;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它只有一開始有單音節的叫聲,之後就沒聽到聲音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