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東方澤鵟 @ 雲林麥寮、鰲鼓溼地

印象中,我可能在 2014 年初記錄過東方澤鵟,也有人稱之為澤鵟。為什麼說是可能呢?當初拍的地點是鰲鼓濕地,因為拍攝距離遠,而且當初以為頭白色的大概是魚鷹,所以就刪掉了;後來聽說飛行在草澤地上空的大多是東方澤鵟,所以心裡就一直把這個遺憾掛著。這個遺憾在 2015 年的冬天獲得了部分的滿足,之後每一年的冬天我都會抽空去巡一巡。由於東方澤鵟的中國型與日本型,以及雄、雌成鳥與未成鳥的辨識極為不易,經過幾年努力都無法得出一個比較有系統性的解讀,從 2019 年打算利用類似的個體分群,看看能不能慢慢釐出個頭緒來。


東方澤鵟(Eastern Marsh-Harrier)又稱為澤鵟,身長約 48~58 公分,屬於不普遍的過境鳥/冬候鳥。由於過去幾年,我經常在整個冬天都有機會拍到它們,我將它歸類為冬候鳥。澤鵟的體色變異大,而且台灣常見的又可以分成中國型黑頭、中國型灰頭、以及日本型。



從辨識的難易程度來說,中國型黑頭和中國型灰頭的雄成鳥最容易辨識(這個現象好像所有澤鵟屬的都是這樣)。2020 年,我終於有機會記錄到灰頭中國型的雄成鳥。



東方澤鵟雌雄相異,虹膜黃色,嘴黑色,臘膜黃色,腳黃色,裸足。(註:不知道各位客官還記不記得出現在龍鑾潭的西方澤鵟?我一度還以為我拍到的是西方澤鵟)



中國型灰頭雄成鳥頭臉灰黑,體下與脛羽白色,頭胸及後頸密佈黑褐色細縱紋,背部與覆羽黑褐色具明顯白色羽緣,翼端黑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灰色。



很神奇的,自從我拍過了滿意的灰頭型公成鳥之後,好像每一年都有它的消息;在麥寮,甚至有出現三隻以上個體的情形。可是黑頭型呢?好像只有在墾丁有消息。



等啊等,盼啊盼,我甚至都在思考我拍的灰頭型中有比較黑的個體,有沒有可能是黑頭型?還好在 2023 年初,聽說了接近一個冬天的黑頭型,終於讓我入袋。



拍到這個黑頭型公成鳥的那天,天氣極差,由於空氣中充滿了沙子,而且拍攝的距離不近,所以照片都糊糊的。



中國型雌成鳥體上大致褐色,臉具細紋及不明顯顏盤,頭頂及頸密佈褐色縱紋,背及翼羽具明顯淡色羽緣,甚顯斑駁;腹及脛羽汙白密佈褐色縱紋,尾上覆羽淡褐色具暗色橫斑,尾羽褐色有 6~7 條暗色橫帶。



隨著經驗的累積,我可以判斷上一張照片中的是中國型雌成鳥。



再來這兩張,我推測應該也是中國型雌成鳥。整理照片時,我一直想不起來,為什麼下一張這麼漂亮的美背版,我沒拍到再飛過來一點的角度?(難道是魔咒發威,永遠少一張)



中國型幼鳥似雌鳥,但虹膜褐色,全身大致茶褐色,尾羽有暗色橫帶;頭胸具不同程度的乳白色。



其中雄幼鳥頭胸乳白色範圍較小,且尾上覆羽為淡色。



如果根據圖鑑的說明,這個個體也有可能是日本型的;可是經過專家判斷,應該是中國型雄幼鳥。



談完了可能是中國型的澤鵟,再來我們看看日本型的個體。根據圖鑑的編寫順序,我先介紹日本型雄成鳥。我分別在 2021 年底以及 2022 年初在麥寮以及八掌溪岸記錄到特徵明確的日本型雄成鳥。首先,再來這連續三張是同一個個體。



日本型澤鵟雄雌鳥類似,雄鳥類似中國型雄幼鳥,全身大致茶褐色,僅胸部淡褐色具暗褐色縱斑,飛羽有數條不明顯暗色橫帶,外側初級飛羽(P6-P10)翼下基部無橫斑,尾上覆羽污白具褐色橫斑,尾羽褐色具 6-7 條暗色橫帶,但是中央尾羽灰色。



不論是側面、正面、或者反面,這三張都有非常明顯的灰色中央尾羽;只可惜當天它都在遠遠的地方飛行,成像都略糊。



目前我認為日本型雄成鳥和中國型雌成鳥比較類似,其實只要是不是巧克力似的全褐色[日本型雌成鳥],或者等下介紹的頭部幾乎都是白色的[日本型幼鳥],東方澤鵟都很像。



日本型雄成鳥有兩個必備的特徵:尾羽褐色具暗色橫帶(但是我怎麼算都只有四、五條,而不是圖鑑寫的六、七條),但是中央尾羽灰色。



雌鳥似雄鳥,但是全身幾為一致的茶褐色,斑紋甚少,飛羽及尾羽均無暗色橫帶。



因此,上一張是我最有把握的日本型雌成鳥,原因就是它全身羽色接近一致性的巧克力色。



再來補上兩張 2019 年在龍鑾潭拍的個體,同樣也是全身幾為一致的茶褐色,重要的是這兩張可以清楚的看出:"飛羽無暗色橫帶"。[註:在龍鑾潭拍的這個個體,有鳥友懷疑是沼澤鵟。根據我收集到的有限資料,我認為是有機會的。]



雖然拍的時候,我已經補了不少曝光值了,可是回家看還是黑成一團。



這個個體除了頭部還有一些乳白色之外,其他全身大致是均一的巧克力色,而且虹膜是黃色,應該是成鳥。



因為"翼下覆羽與腋羽沒有橫斑",應該不是中國型雌鳥。拍過了日本型雄成鳥之後,也可以排除是日本型雄鳥的可能。可能是日本型雌鳥二齡!



再來兩張是同一個個體,根據以上的整理,我認為也是日本型雌鳥二齡,因為怎麼看都沒有之前雌成鳥那麼熟。



以上的猜測,在 2023 年我又產生了一些疑惑。



讓我們再看看另外兩張同一個個體的照片;從照片中,應該可以看出前後這兩隻的外型非常類似,所以如果之前的推測正確,那麼這隻應該是日本型的雌鳥。可是看一下它的虹膜顏色,第二組的個體應該是一齡,因為虹膜是暗褐色。



這個一齡的個體,頭已經不白了,可是下一個白頭的個體,虹膜黃色應該已經是二齡了,這似乎有些衝突?還是說,虹膜顏色和羽色的變化,不一定會一致?從這些個體的整理,應該可以看出東方澤鵟的難纏。看起來只能以後繼續收集個體,以及收集辨識的更新資料。



最後,再看看最容易辨識的日本型幼鳥。日本型幼鳥似雌鳥,但是虹膜褐色,頭部和胸部具不同程度的乳白色,雌幼鳥乳白色範圍明顯(比雄幼鳥)大很多,隨年齡成長而逐漸消失。



這三張個體的頭部皆白,應該都是日本型的幼鳥;由於第一張的個體虹膜已經是黃色,估計至少二齡,而第二、三張的個體虹膜是褐色自然是幼鳥。



甚至乳白色範圍大,或許是雌幼鳥,不過這只能算是懷疑。根據我個人的觀察,每年來台灣度冬的個體以幼鳥佔大部分,似乎想拍成鳥的機會比較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