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2 月下旬,鳥王同事聽說鰲鼓濕地有 5 隻角鸊鷉,想去拍,至於我呢?因為那時候才剛拍鳥,認為拍攝的距離太遠,且錯誤的以為未來幾年應該可以拍的到,所以興趣不高;再加上我聽說鰲鼓濕地有灰胸秧雞可拍,所以就把時間撥一部分給灰胸秧雞。印象中,那天一大早就到鰲鼓濕地,我們商量好,先去等灰胸秧雞,然後再等角鸊鷉,輪流各等半個小時。等了半個多小時,灰胸沒出現,就去等角鸊鷉。等了幾分鐘,突然看到前方有一、兩條移動的水線,肉眼根本看不出是什麼,拿起鏡頭一看,真的看到了不是小鸊鷉的鸊鷉,因為眼睛是紅色的;回家一查資料,原來訊息有錯,不是角鸊鷉,而是黑頸鸊鷉。
2015 年除了訊息有錯之外,還有一項重點是鳥王同事沒有特別提及的,那就是這五隻個體是繁殖羽。繁殖羽的黑頸鸊鷉也是很難得的,自從 2015 年之後,我就一直沒有等到黑頸鸊鷉繁殖羽的消息。
2020 年底開始,先是在嘉義布袋出現五、六隻的黑頸鸊鷉,然後 2021 年 2 月在鰲鼓濕地出現五隻的黑頸鸊鷉;雖然未證實兩者之間有沒有關係,但是鰲鼓濕地的個體在 2 月份時已經有了繁殖羽的特徵(鳥友們戲稱為"半繁殖羽")。雖然不是很繁,但是因為擔心在還沒全繁的時候就已經離開台灣,我在 2 月份的時候特意走了一趟。
沒想到這五隻個體,居然一直留到了 3 月,而且其中兩隻特別的繁(第一、二、和三張),而且其中一隻的喉部很特別,有個白色的斑塊。
第四張照片中,黑頸鸊鷉口中的食物是五鬚蝦;或許是濕地中的蝦子夠多,讓他們願意停留的時間比較長。
我的鳥運似乎不是太好,我去的前幾天以及後幾天,一天當中都有兩到三次求偶舞的表演,但是我去的那天只有一大早遠遠的小跳了半套,然後在中午我沒準備好的情形下,更是只有意思一下轉了個身體。
雖然說是五個個體,但是根據我的觀察以及之後出現繁殖羽的情形,其中有三隻似乎是一個家族,經常一起活動,甚至沒有白喉的那一隻會陪著一隻未成鳥。
除此之外,2 月份去拍的時候,我還記錄到這樣的一種互動,難道是另一種形式的求偶?
黑頸鸊鷉(Black-necked Grebe)身長約 28~34 公分,體型大小跟小鸊鷉類似或者略大一些,屬於稀有的冬候鳥。黑頸鸊鷉的特徵包含虹膜紅色,嘴黑色,下嘴略上翹。
繁殖羽頭至頸黑色,眼後有橙黃色飾羽,背部黑褐色,胸以下白色,脇紅褐色,雜有黑褐色羽毛。
非繁殖羽嘴基淡黃色,眼後無橙黃色飾羽,頰、喉灰白色,頸灰褐色。
在這裡保留一張 2015 年 2 月拍的黑頸鸊鷉,跟 2021 年拍的比起來,似乎 2015 年的個體沒有 2021 年的個體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