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這一兩年才浮現的念頭,"去墾丁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拍到不常見的猛禽,順便補考像是赤腹鷹或者是灰面鵟鷹"。由於中部山區,每年都有機會拍到不錯的赤腹鷹或是灰面鵟鷹,所以去墾丁的主要目標就不再是它們,而是在山區比較難得一見的猛禽。2019 年秋,我是第一次去體會回頭鷹,不是很清楚應該在哪個地方拍攝比較容易,只好跟著大家蹲在那裡,但是我的搜尋目標去主要放在從山谷或者海邊低空飛過的猛禽。在亂掃一通的情形下,我入袋了我第一隻日本松雀鷹;只可惜由於它從山谷快速地由低而高飛過,等對上焦的時候,大多是後側方的角度。
日本松雀鷹(Japanese Sparrowhawk)身長約 23~30 公分,體型跟赤腹鷹差不多,拍的當下我還以為是赤腹鷹未成鳥,結果是雌成鳥;屬於稀有的冬候鳥或者不普遍的過境鳥,我將它歸類為過境鳥。
其特徵嘴黑色,眼圈以及臘膜黃色,裸足黃色;雌鳥虹膜金黃色,背面和頰偏灰褐色,腹面白色,密佈褐色細橫紋。
2024 年四、五月,由於沒什麼鳥況,因為想拍一些比較少見的猛禽,沒事就去嶺頂晃晃。去了幾次之後,我慢慢發現平時少見的猛禽,這裡發現的機會雖然有,但是也不多,唯一的例外就是日本松雀鷹。
日本松雀鷹雄成鳥虹膜紅色,頭部以及背部藍灰色,喉白具不明顯暗色細喉央線,腹白密布紅褐色細橫紋。
飛行時,指叉五枚、翼下覆羽密佈細橫紋。順便科普一下,鳥類(我拍到的幾乎都是猛禽類的)有個名為“嗉囊”器官;在早上拍的猛禽,有不少都是進食後才出發的,這時就比較有機會拍到嗉囊鼓鼓的情形。
最後一張,我是裁切成2100x1400的大小,這才是平時在嶺頂拍到的實際大小;之前的五張,那是少有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