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明銀鷗之前,首先在此寫下我在台灣拍攝飛羽的一個新的里程碑,這是我在台灣(含離島)記錄的第 400 種飛羽。回首當初不慎踏入鳥攝這條路時,這是連想也不敢想的里程碑,在此幫自己慶賀一下。
回到銀鷗的正題;第一年拍攝鷗科飛羽的時候,由於辨識的難度,受到不少的驚嚇,也一度對於鷗科飛羽興趣乏乏。後來在鰲鼓溼地拍的鷗科飛羽,由於手繪圖鑑的幫助,辨識成功率大幅提高,因此在 2018 年又燃起拍鷗科飛羽的興趣,為此跑了好幾趟的東石漁港。雖然手繪圖鑑把台灣常見的織女銀鷗以及蒙古銀鷗算成兩種,但是根據最新的訊息,中華鳥會已經把兩種亞種歸納成一種。雖然我又少了一種紀錄,但是在此我還是以銀鷗來做整理。
銀鷗織女亞種(Vega Gull)身長約 55~68 公分,屬於稀有的冬候鳥。其雌雄同型,虹膜淡黃褐色,嘴黃色、下嘴先端有紅色點斑,腳、趾蹼粉紅色。
成鳥繁殖羽頭、頸、體下至尾羽均為白色,肩、背、以及翼上為中灰色,與黑翼尖對比尚明顯,次級與三級飛羽後緣白色;停棲時黑翼尖超出尾羽甚長,有明顯白斑。
非繁殖羽頭與眼周有暗褐色縱紋,後頸至胸側則為較粗縱紋,有髒汙感。飛行時,初級飛羽 P10-P5 先端黑,尖端白色,P10 和 P9 具白色翼斑,有些較年輕個體 P9 無白斑。
前四張都是同一個個體,根據初級飛羽 P10~P5 先端黑(我最有把握的一種辨識方式),腳粉紅色,以及那個頭和臉的髒汙感,我認為是織女亞種非繁殖羽。
銀鷗蒙古亞種(Mongolian Gull)體型與織女亞種類似,虹膜淡黃色,腳、趾蹼粉紅至淡黃色,也是稀有的冬候鳥。
成鳥繁殖羽頭、頸、體下至尾羽均為白色,肩、背、以及翼上為灰色,與黑翼尖對比明顯,次級與三級飛羽後緣白色;停棲時黑翼尖超出尾羽甚長,有明顯白斑。
非繁殖羽後頸有稀疏縱紋;飛行時,初級飛羽 P10-P4 先端黑,尖端白色,P10 和 P9 具較大白色翼斑。從
P10-P4 先端黑,腳黃色,以及後頸有稀疏縱紋,我認為蒙古亞種的非繁殖羽。
再來這三張就有點頭大了,雖然拍攝地點一樣,有可能是不同個體。
他們都是腳黃色,後頸有稀疏縱紋,但是只有 P10~P5 先端黑,且 P9 沒有白色翼斑。印象中有次在辨識群組有鳥友說腳的顏色相對不重要;若是如此,從其他特徵,我認為是織女亞種。
織女亞種和蒙古亞種的一齡冬羽,我到現在還是不太會區分,所以我把一齡冬羽都稱之為銀鷗。織女亞種的一齡冬羽嘴黑,嘴基略帶粉褐色,全身大致為淡褐色,具暗褐色縱紋及軸斑,尾羽黑色;飛行時,次級及初級飛羽黑褐色,但初級飛羽內側有淡色區,尾羽黑色甚寬。
蒙古亞種的一齡冬羽嘴粉褐色,先端黑色,全身大致汙白色,具暗褐色縱紋及軸斑,尾羽黑色;飛行時,次級及初級飛羽黑褐色,但初級飛羽內側有淡色區,尾羽黑色較窄(兩端窄、中間寬)。
從嘴是粉褐色,先端黑色,以及全身大致汙白色,我推測這三張一齡冬羽應該是蒙古亞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