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紀錄] 林鵰育雛

「我終於在 2020 年紀錄到了比較完整的林鵰育雛過程,目前已經決定結束長達三個多月的紀錄活動,未來會一步步的整理出來」。開始整理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思考如何放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第一張照片,目前先放上它,原因是特徵明顯,再加上正好它瞬膜半開半合。


孵化後第六天

嚴格來說,我是孵化後的第三天就去了大雪山;由於同時期也有大赤啄木在育雛,我原先規劃各拍半天,沒想到當天大赤啄木的鳥況不佳,我只有在下山的路上下來看了一下巢位。因為前一次不算順利的結果,我在孵化後第六天的一大早六點不到就先拍林鵰雛鳥。



這大半天,雌成鳥大多在巢內休息,偶而會飛出巢外散散心,順便解放一下。



雖然拍攝角度非常有限,但是還是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巢位,只是雛鳥偶而才會探頭。第一次拍到雛鳥很高興,但是又有一些小失望,"怎麼長得灰灰的",而不是預期中的白白的。



育雛比較有畫面的就是餵食。當天到的時候,巢內已經有一隻看起來像是松鼠的食物,雌成鳥開始要料理食物了。


據說我的拍攝位置距離巢位大約八十公尺,有點遠,所以一些餵食的畫面看起來比較不血腥。


拍攝育雛過程,除了一定要拍的雛鳥模樣以及餵食狀況,再來就是全家福。這個我一直拍不好,只選了一張相對清楚,但是看不到雛鳥的照片代表一下。這張照片中,雄成鳥似乎帶回像是鳩鴿科的鳥。

孵化後第十三天

事隔一個星期,我再次跑了一趟大雪山。雖說去的夠早,但是從上一次的拍攝角度,拍不到什麼鏡頭,就如下一組照片所示;雛鳥一直躲在雌成鳥的胸前,而且沒有其他動作(看得出來嗎?)。"感覺上",雛鳥的身形似乎大一點點,但是不明顯。



據說往下方走個幾百公尺有一個地方可以綜覽全局,於是腳架一扛就去了。拍了幾張,跟相機中拍的身影比起來,實在是非常的小。本來打算往回走,沒想到雌成鳥來了一趟讓大家盡興的飛行,最近的距離不到 30 公尺,雖然沒拍到準焦的,但是很震撼;甚至最近的時候,還有點小怕,因為如果是往我們身上撲,那還真不知道往哪裡躲。


兩組照片是同比例裁切的,據說拍攝距離已經拉到 130 公尺左右。第二組的下一張,可以看到成鳥身前有一坨灰色羽毛的東西,我推測應該是雛鳥。根據我看過的金雕育雛,雛鳥休息時是翅膀張開然後趴在巢內的。

孵化後第二十三天

為了避免記錄到的雛鳥仍然變化不大,刻意隔了十天才上大雪山。還是一大早到,運氣不錯,這次雛鳥非常明顯的長大許多。



不知道其他人的看法如何,我個人是覺得現階段長的實在很像一隻雞。一整天下來,我都在等待它站起來,沒想到一天下來,只有不到七點站了一下,再來就是下午四點多站了一下。只可惜下午的那一次,一整個是逆光,拍起來就不清楚。除了餵食,雌鳥也會幫雛鳥理毛。



等了一天,終於拍到一組蠻有趣的照片,我稱它為"白頭雕"。




孵化後第三十天

今天應該算是雛鳥的滿月,還是一早就到了大雪山。這次很明顯地又成熟了許多,這可以從一整身的灰色羽毛加上了一些黑色羽毛可以看得出來。原以為灰色羽毛會先變成白色的,看起來,林鵰雛鳥應該不白。


雌成鳥仍然大部分時間待在巢內,仍然是餓了或是遠遠的感覺到了雄成鳥在附近,一定會叫。另外,從這一組照片可以看出:雛雕在滿月的時候,還是趴著休息的。



孵化後第四十天

今天雛雕的活動量不小,可惜的是它體型明顯的比 30 天的時候又要大上一號,因此拍攝角度非常難找,怎麼拍都遮遮掩掩的。仔細看第一組照片中的其中一張照片,雛雕在雌鳥身後(站起來的高度已經快要跟媽媽一樣高了)還好奇的打量著鳥友們。


看它的羽毛已經快要全部變成黑色了,還會"滾在地上"跟媽媽撒嬌。偶有展翅的行為時,就很容易受到遮掩。


換到另一個角度去拍,細節全沒,但是動作明顯比較沒遮。從照片還可以看出幾項特徵:尾羽末端的白色非常明顯,不但展翅,而且跳耀(一張是左腳、一張是右腳離開"地面"),隱隱中似乎有一兩次是雙腳離開"地面"。

孵化後第五十五天

現在已經記不清是什麼原因,居然隔了半個月才再次造訪林鵰。今天的雛雕已經完全看不到灰白色的羽毛,整體都是黑色(嘴邊看起來還是有些灰灰的)。



一大早到,雖然雛雕非常不賞臉,大部分時間都躲在比較偏內部的樹葉後面,兩個角度都沒辦法拍好。幸好雄成鳥很給臉,在鳥友所謂的"彩虹橋"上站了一下,滿足不少鳥友的不滿。由於當天還有鵂鶹的育雛可以拍,所以八點不到就離開了。(可惜當天鵂鶹也很不給臉,鳥運實在不濟)

孵化後第七十五天

原本規劃隔個十天之後再造訪的,可惜中間來了一場當年度唯一的一次、印象中也是很長的一次梅雨;再加上梅雨結束後,朋友邀約包船出海拍鳥,所以這一次整整隔了 20 天之久。由於二十天前幼雕羽色已經全黑了,大家期待的離巢秀,我當然是 miss 掉了。



當天到達現場問了一下幾乎每天都到的鳥友,他說:這隻幼雕非常有個性,出乎意料之外的提早離巢了;而且離巢後不願意回到巢位,親鳥只好在他處另建"餐桌"。所謂的離巢秀,只有一次飛到比較近的地方,其他都待在餐桌附近。[餐桌指的是照片中,幼雕站立的那根枯木。]



我不知道其他鳥友的感覺,我可是大大的失望。原以為我可以拍些很近的幼雕停棲、練習飛行、以及親鳥帶著食物回巢等畫面,結果這一切都因為幼雕不想待在巢位附近而可能化為烏有,而餐桌距離拍攝點至少 130 公尺(聽說的)以上。



之前幼雕還在巢位的時候,我盡可能守在能拍攝巢位的小小角落,所以幾乎沒有拍攝親鳥帶食物回來的樣子。就在以為今年又泡湯了之際,沒想到當天早上幼雕不小心滑落樹枝而不知去向,等到親鳥帶食物回來而看不到幼雕時,急著叼著食物在附近山谷盤旋。



雖然我也擔心幼雕的處境,但是這可是拍攝帶食物的絕佳機會,絕對不能放過。雄成鳥會飛回巢內,然後從中帶出一隻小小的食物(我看不出來是什麼),並在空中盤旋試圖引誘幼雕出現。這樣子的行為重複數次,並維持了幾十分鐘之久。之後毫無前兆的情形下,雄成鳥就默默地離開了;雖然仍然沒有看見幼雕的身影,但是我相信幼雕應該已經"脫險"了。



上一張拍得不清楚,但是它是我唯一一張比較清楚的爪子捉著食物的照片。



我翻了一下照片,發現雄成鳥大約在早上九點多離開的(印象中,似乎雌成鳥也曾經短暫出現過),然後一家三口就不見蹤影了。現場鳥友幾乎走光,最後只剩三人;而在接近下午兩點的時候,我遠遠的發現幼雕出現在樹枝上,然後它分兩次往下跳回餐桌(照片左上就是往下跳的身影)。回到餐桌之後,似乎為了緩和自己的情緒,吃了些東西,然後休息;中間親鳥曾經送餐一次。然後到了大約下午四點半,它又開始它的探索之旅,先是分段往外飛(更遠了),然後一口氣往回飛;目測飛行距離至少五十公尺以上,而且請留意幼雕的腳,它並不是一直放下來的,而且飛行的方式幾乎不會利用氣流滑翔,而是靠雙翅努力的揮動著前進。

孵化後第八十二天

雖然拍攝距離遠,澆熄了一些動力,但是一周後我還是去找幼雕。一整天下來,它大多在餐桌活動,更有些時候連影子也看不到。



當天主要的活動是幼雕飛到山谷內小玩了一下,然後沿著陵線,分幾次往上飛,飛到巢位的上方樹之間;說實在的,不是很清楚這樣行為的目的,可能只是玩或是探索?



飛到巢位上方的樹枝到了傍晚又上演一次。雖然幼雕飛上來之後有機會拍到近距離的畫面,但是很明顯的,我的鳥運不好,當天兩次都被遮的很徹底。



親鳥還是會送食物回來,只是送餐回來的飛行方式已經不是山谷盤旋,而大多是從空中直下的飛行。



孵化後第九十三天

剛到的時候,就發現距離餐桌最近的地方一個鳥友也沒有,然後車子繼續往前開,才在距離巢位最近的地方才見到鳥友。砲架好了之後,從偶而傳來的幼雕叫聲判斷,幼雕在後方山壁的山上。就在身旁鳥友善意的提醒"不急"聲中,幼雕快速的飛下來小盤一下就下了山谷。



還好抓到一張準焦的照片,只可惜拍攝時間是早上大約六點十分左右,那個躁點之多就不說了。再來就開始了一天的漫長等待。



當天幼雕大概在山谷盤了兩、三次,其他都在高高的空中盤旋;第一張照片也是在當天拍的。



親鳥還是繼續送食物,只是送食物的時候,還要花點時間找幼雕。親鳥在找幼雕的時候,食物大多仍在爪子上;雖然很希望能補考送食物的照片,但是一天下來幾乎都是透空版。



另外,幼雕的飛行能力很明顯的提升很多;除了剛剛說的"盤",當天也看到一次它撲向樹梢的情形,我個人的推測是獵食。還有,它(以及親鳥)還有類似"蝙蝠俠"的身影,據說那是小覆羽,可以協助穩定飛行。2020 年的林雕育雛觀察活動,就在這一天畫下句點。

=======================================================================

以下的照片,記錄著我在 2017 年暑假前後,在大雪山第一次紀錄幼鵰離巢的活動。如果有興趣的客官,可以仔細看一下幼雕的模樣。由於 2020 年的紀錄時間還蠻準確的,我覺得 2017 年我第一次到大雪山時,幼雕應該至少大於"孵化後" 82 天以後,而不是當初認為的"剛離巢",因為 2020 幼雕身上的淡色斑點非常明顯的比 2017 幼雕多很多。另外,2020 幼雕雖然也會邊飛邊叫,但是感覺上不像 2017 幼雕叫的頻率那麼高。



第一次去的時候,只有進食的時候,小林鵰才會跳入巢內。其他時間,小林鵰多在巢位附近活動。有趣的是,小林鵰大部分時間都會嗷嗷大叫,聲音還蠻宏亮的。去了幾次,等待的過程還蠻無聊的,尤其是可以聽到聲音,偏偏又看不到、拍不到的情形下。



有一次百般無聊,就在左近找找,尤其是樹上的枯枝,突然看看有段枯枝上有一團黑黑的。趕緊把相機搬過來對焦看看:沒想到真的是它。雖然仰角極高,但是有綠背景,也比目前所記錄的拍攝距離近。



還有一天,我前後總共三次紀錄到成鳥抓著食物回到巢內餵食小林鵰。從成鳥的爪之中,我們可以看到那是一隻幼鼠,頭以及兩隻腳都可以看到;其他兩次拍得比較不清楚就不貼了。



雖說大雪山不算太遠,而且前前後後去了好幾次,但是槓的次數也蠻多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