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4日 星期日

東亞鵟 @ 安溪寮、梧棲漁港、金門

先說明一下,這裡採用 Clements 2015 (根據這篇說明)的分類,將之前所謂的(普通)鵟日本亞種稱之為東亞鵟。這跟 2014 年發表的手繪圖鑑分類不同。

很明顯的,我在 2017 年去金門之前做的功課不是很充分。原來的目標只是連續第二年到訪的白肩雕,沒想到到了金門才發現 12 月份原來是拍鵟的好日子,不論是停棲版,還是飛行版,機會都很大。


東亞鵟(Eastern Buzzard)身長約 50~60 公分,屬於不普遍的冬候鳥或者過境鳥,也是第二級保育動物。由於我在金門拍的最清楚,而且據說整個冬天都可以拍到,我把它歸類為冬候鳥。



成鳥頭淡褐色具暗色縱紋,有黑褐色過眼線,背與翼暗褐色具淡色羽緣,翼尖及後緣黑色,喉和顎線暗褐色粗而明顯,腹部淡皮黃色,頸胸具稀疏暗色縱紋, 腹側暗褐色常延伸至整個上腹,尾羽密布暗色細橫紋,末端暗色。



雄鳥脛羽密布暗褐色橫斑。幼鳥虹膜淡黃色,翼後緣不黑,翼下覆羽較白,翼上初級飛羽基部色淡,形成淡色翼窗(易與大鵟混淆;我確實多看了兩眼)。



飛行時,頭頸粗短,翼下覆羽淺褐色,黑色腕斑明顯,翼後緣和翼尖黑色(幼鳥的翼後緣不黑),指叉五枚。



以前拍的幼鳥飛行版似乎都不清楚,沒想到 2019 年底到鰲鼓溼地的觀海樓拍葡萄胸鴨時,卻拍到了平視角的飛行版。



這一次在觀海樓的收穫是我把"幼鳥的翼後緣不黑"的特徵拍的非常清楚,這可以跟第二、三張的個體看出差異。另一個就是,就算是加了二倍鏡,居然還能得到滿意的結果,很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