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中白鷺 @ 高美濕地、鰲鼓溼地

經過幾次的痛苦經驗,現在只要看到"白鷺鷥"都會多觀察一番,沒把握的就多拍幾張,因為他們的特徵並不是那麼容易記在腦海中,我想這也大概是所有賞鳥書籍都會建議的一件事:把圖鑑帶在身邊。從2014 年 6 月開始就拍過不少中/大白鷺,但是都沒有把握。一開始時,我是根據比較明顯的特徵(嘴黃而前端黑)來辨識,但是聽了一些專家的說法,似乎這個特徵不是那麼可靠。


後來幾年,隨著鳥訊多了起來,到處征戰,反而沒再用心拍中白鷺,想說以後拍鳥的等待時間,或須可以順便觀察並拍攝。這個等鳥時順便補考的機會,終於在第一次踏上東引島的 2019 年 4 月給完成了。



根據圖鑑的說法,大白鷺非繁殖羽嘴部黃色,而中白鷺非繁殖羽嘴黃色,先端黑色。大白鷺和中白鷺尚有另一個不同的特徵:大白鷺嘴裂深,超過眼後,而中白鷺嘴裂至眼下。目前看起來,第一張(在東引拍的)應該是中白鷺,嘴列僅至眼下,但是第二張(印象中跟第一張是同一個個體)那個嘴裂程度,我又有些沒把握。



為了能找出可以確認的特徵,再次把圖鑑翻出來,也在網路上找了一些辨識文章,最後只能定調在體型。嘴裂程度固然可以用來分辨,可是有時候頭的擺向,就有可能影響判斷,尤其在野外。體型就沒問題了,大白鷺可是比中白鷺大上一大號,只是這可是要在兩種都出現的時候才有辦法。



第三、四張是在 2021 年底出門拍鳥(算是補考之旅吧,補考的是著名的林初碑小白額雁),快要打包回府的時候突然想到,這時候的鰲鼓濕地應該很有機會看到大/中白鷺在同一個地方,結果真的如此,而且中白鷺的體型比大白鷺小很多。第三張還有個特別的地方,這個個體的簑羽已經明顯長出來了,但是嘴還是黃色。另外我的經驗,在相機上檢視嘴裂的情形,真的不容易分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