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初連續出現幾種稀有的潛鴨,而揭開這個序幕的就是所謂的小斑背潛鴨。小斑背潛鴨也稱之為小鈴鴨,在台灣是第二筆紀錄(第一筆紀錄是 2017 年在墾丁發現的);或許是這個原因,我手邊的圖鑑並沒有相關的說明,而對岸的圖鑑似乎也沒有。
小斑背潛鴨(Lesser Scaup)身長約 40~46 公分,從名稱上可以確定比斑背潛鴨小,也比鳳頭潛鴨略小。由於手邊沒有資料,只好往國外的網站找。
這次拍的是小斑背潛鴨的雌鳥,基本上它跟斑背潛鴨的母鳥極為相似;除了剛剛說的體型略小之外,有一個外型差異是適用雄、雌、以及幼鳥的,那就是頭型。小斑背潛鴨的頭型比較窄圓,而且頭後略微凸起。
雌鳥的虹膜是琥珀色或者橘色,而亞成鳥則是褐色,這是跟斑背潛鴨雌鳥的另一個大差異。感覺上這次拍的比較偏褐色,可能是亞成鳥。根據查到的資料顯示,隨著年齡漸增,褐色會慢慢變成較黃的琥珀色。
由於小斑背潛鴨和斑背潛鴨的雌鳥和亞成鳥非常難區分,另一個區分的方式必須靠展翅(或者飛行)時才比較容易區分:小斑背潛鴨和斑背潛鴨的次級飛羽都是白色,但是小斑背潛鴨的白色羽毛不會延伸到初級飛羽,但是斑背潛鴨會延伸到部分的初級飛羽。
最後一個不算是辨識的技巧,而只是這一個個體在拍攝的那段時間特有的特徵:嘴基的兩邊有略為圓型的"妙鼻貼",而且兩者之間不相連。
我特別留住一、兩張照片顯示一個在雌鳥上不明顯的特徵,那就是比較小、而且黑的嘴尖(small black tip)。
我從早上大約八點一直等到十二點多,它才出現,順光的優勢有些浪費掉了。不過,它一出現,除了飛行幾乎所有姿勢都有了。
姿勢包含展翅、拉弓、理毛、洗澡(或者玩水)、覓食等,拍的非常過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