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底、2018 年初最熱門的莫過於幾種極難得一見的雁鴨科飛羽,其中以在鰲鼓溼地出現的青頭潛鴨最具話題性。一則是它出現在白眼潛鴨出現的同一個地點,二則它跟白眼潛鴨雌鳥極難分辨。一開始出現的白眼潛鴨是一公一母,隔了一陣子,居然在同一個地點又出現了兩隻母鳥。由於那一陣子我花了不少時間看白眼潛鴨的資料,也知道兩者的雌鳥極難分辨,心裡還想:嗯,會不會新出現的有青頭潛鴨?後來有人早我一步去拍了,而且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一時之間莫衷一是,圖鑑資料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最終,我是根據SteveM's Baer's Pochard的資料來進行辨識的。
雖說 SteveM 的文章幫我解決了辨識上的困難,但是心裡還是有種不是很踏實的感覺,總覺得應該要拍到雄鳥才算數;而且拍到雄鳥之後,還可以比對、確認幾項特徵的差異。還好,2020 年年底新竹水資源公園來了兩隻雄鳥,這當然要去紀錄一下。由於已經做過不少功課,去拍的那一天,就刻意注意幾個特殊的特徵,而最容易觀察的就是吃水線上呈現白色的斑紋。一看就發現兩隻雄鳥中,一隻吃水線上的白色斑紋特別明顯,而另一隻相對不明顯。
由於有這項的發現,我特別留意兩隻的去向。在第一、二張照片是明顯的那一個個體:不論是左側,還是右側,超出吃水線的白斑都非常明顯。
再來就是看初級飛羽最外側羽毛是否是皮黃色,從第三張照片應該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有明顯超出吃水線的個體,雖然還沒很繁,我特意選了兩張頭頂稍微有綠色金屬光的照片)
至於第四張照片中的外側羽毛是否都是皮黃色(這隻是吃水線上白斑不明顯的個體),我就沒有把握。最後,我覺得這兩個個體的頭都不平(請見以下敘述)。
青頭潛鴨(Baer's Pochard)身長約 46~47 公分,屬於稀有的冬候鳥。根據 IUCN 的統計資料,青頭潛鴨從 2012 年起已經被列為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全球預估只有 150~700 隻,因此比起迷鳥白眼潛鴨更稀有。
其特徵包含雌鳥虹膜褐色,嘴藍灰色,腳灰色;雌鳥頭、頸及體背暗褐色,近嘴基處有一淡栗色斑(仔細看,這項特徵其實白眼潛鴨雌鳥也有) ,胸部褐色,腹白色向上延伸至褐色體側,尾下覆羽白色。飛行時,翼下白色,翼上有明顯白色翼帶,此翼帶比白眼潛鴨短。
就像之前說的,圖鑑說的實在看不懂。根據 SteveM 的文章,初級飛羽最外側羽毛大多是皮黃色(白眼潛鴨只有最外側兩或三羽是皮黃色),這從第一張照片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
而所謂的"腹白色向上延伸至褐色體側",根據 SteveM 的說法,腹部白色的區塊比較像是方整的盾牌狀,也因此會有吃水線上呈現白色的斑紋。[上一張照片,左邊的腹部白色區塊較大]
還有幾個比較不容易看的特徵,例如:白眼的頭頂(crown)比較圓,而青頭比較平。[上一張照片,左邊比較圓,而右邊比較平]
雖然後來多出了兩隻雌鳥,理論上應該有一公三母;但是我拍的那一天只有一公兩母,而水中靠近草堆處似乎死掉了一隻雌鳥。為此,我特意比較了之前拍的白眼潛鴨母鳥,我發現它跟我拍的這兩隻明顯不同,其中最明顯的差異就是照片中的兩隻雌鳥體側都有 SteveM 說的虎紋(tiger strip),而之前的白眼雌鳥卻沒有。[上一張照片兩隻潛鴨都有明顯虎紋]還有,根據 IUCN 的資料,青頭潛鴨和白眼潛鴨雜交的情形。我個人覺得上一張照片右邊那一隻,應該有混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